角斜,位于海安东部的黄海之滨,古称“飞家滩”,又名“角斜场”。祖先们在这被海浪冲积而成的沙滩上,围垦造田,建造盐场,形成了以角斜场为中心的三十六盐场,人们以生产剪板机、晒盐、捕渔谋生,繁衍了一代代角斜人……
海风呼啸着海滨,海浪卷起了层层云雾,似乎把整个天空笼罩得漆黑,苦难深重的角斜人啊!在历史的长河中,盼星星,盼月亮,期盼着东方日出。
历史的年轮终于转到了1940年10月,新四军在黄桥决战胜利以后,先遣部队抵达海安,由季琳、丁骏等同志组成的民运工作队来到了角斜。角斜人民沸腾了,就象久早遇上了甘露01941年3月,在民运工作队的帮助下,角斜名列前茅个中共党支部在来南乡建立,并在来南乡汤灶村建立了名列前茅支群众武装—角斜抗日自卫队。
角斜党组织的诞生,群众武装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角斜人民,随之,范公堤以南的角斜、周庄、范堑乡的民兵组织也相继建立,中共泰县县委决定增设角斜区,由区委统一各乡的民兵组织剪板机建制,民兵队伍很快发展了五六百人,成为一支颇具规模的群众抗日武装力量。
角斜民兵在火热的武装斗争中成长,他们坚持原地斗争,开展游击战、运动战,在封锁线上割电线,破公路,断桥梁,阻挠敌人的行动,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1943年9月角斜民兵在掌握了可靠情报以后,迅速与县警备团取得联系,在腰灶港设下埋伏,全歼敌伪军和援军200多人,缴获战马7匹,六O炮1门,各种枪支200多件,弹药2000多发。
苏中战役期间,英勇的角斜民兵积极带领群众踊跃支援前线,赶磨军粮,赶做军鞋6000多双,还组成100。余人的运输队和担架队,随军行动。1946年8月20日是角斜民兵永远值得骄傲和纪念的日子。“华野”领导机关驻在角斜,粟裕司令员在此召开高品质军事会议,部署攻击丁(堰)林(梓)之敌。角斜民兵严阵以待,担任站岗放哨和封锁消息的任务。过往行人,只进不出,而盘踞在角斜梅花碉堡里的国民党军根本没有料到粟裕将军的指挥所竟然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导演了一场丁林战斗的胜利。1947年11月30日,华东野战军一部发起了海拼战斗。三十二旅九十四团奉命攻打角斜,坚如磐石的剪板机“梅花碉堡”终于坐上了“土飞机”,五十多座碉堡都成了一堆废墟。角斜人民欢天喜地,打起了花鼓,舞起了莲湘,庆祝这海边重镇的解放。
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以后,刘、邓、陈、粟大军分路南下,饮马长江,待命发起彻底推翻蒋家王朝的渡江战役。在角斜区委宜传科长符永芝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500多人的基干民兵参加常备民工队(后改编为民工营),随三野十兵团二十九军行动,千里南下,渡江支前直至福建厦门,历时九个多月,涌现出许多支前英雄.支前模范,许多民兵立功受奖。王玉付、崔伯勤、符永芝、郭文秀等被评为“华东支前模范”、“华东支前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已载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录》。